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忠魂长歌: 一纸追思寄英烈
摘要:151师541团上尉连长朱福金(钦)Ai想象图 我的舅公朱福金(钦),是国民革命军151师451团麾下的一名连长。1938年,他奉命驻守于惠州大亚湾一带,率领全连官兵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,谱写...
151师541团上尉连长朱福金(钦)Ai想象图
我的舅公朱福金(钦),是国民革命军151师451团麾下的一名连长。1938年,他奉命驻守于惠州大亚湾一带,率领全连官兵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,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。
山河无恙,得益于先烈们无私的奉献与牺牲;国难当前,倚仗的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、共御外侮的精神。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,谨以寥寥数语,向千千万万抗日军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无尽的追思。
川军抗战图
舅公乃阳春县第三区石望堡(今阳春市石望镇和民村委)寺面村人,小名(乳名)福金(钦),书名(大号)不详。姐公太(外高祖)夫妇是守着几亩簿田,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农民,但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,勒紧裤腰带,将家中唯一的儿子,自幼送上学堂,希望舅公将来光宗耀祖,光大门楣。
日寇侵犯大亚湾战船(来自网络)
舅公自小聪明伶俐,学习成绩出类拔萃,18岁乡村师范毕业回乡担任小学教员。民国初军阀混战,民不聊生,大革命风暴席卷广东各地,热血青年的舅公弃笔从戎,成为粤军的一分子驻守广东。
日军在飞机掩护下犯惠州(来自网络)
大约在1931年春夏之交,舅公从军校毕业任上尉连长,到云浮、新兴、阳春一带征兵,在姐夫的强烈要求下,运用“特权”将年纪36岁的姐夫招入部队,期望郎舅之间有相互扶持、相互照应。可谁又能预料到,若干年后,郎舅会在大亚湾视死如归与日寇血战,同时为国捐躯。
日寇大亚湾登陆图(来自网络)
1938年10月12日凌晨2点45分,日军第21军主力在海军第五舰队海空掩护下,于大亚湾强行登陆。日军兵分三路,右路第104师团在大亚湾碧甲玻璃沙场冲滩,中路第十八师团在岩前村至霞涌间沙滩登陆,第五师团第九旅团在盐灶南岸登陆。由于广东最高军事长官余汉谋误判敌军进攻路线,导致大亚湾防守空虚,151师451团虽拼命抵抗,但面对数十倍于已的日寇,终因寡不敌众,未能阻止日军前进。151师在大亚湾仅有1个营兵力及少量地方武装布防,遭日军飞机轰炸及地面部队攻击,伤亡惨重。其中,舅公所在的钟冠豪营与日军激战至上午10点,全营牺牲 。中国军人的鲜血染红了海难,诠释一寸山河一寸血内涵。
日寇机枪手(来自网络)
驻守新桥的凌云连的一个排及万年乡抗敌后援会会员数十人,与日军血战到上午10时,除一人负伤走脱外,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。粉石坳阵地守军除凌连长带领11名战士冲出重围外,其余上百名将士全部壮烈牺牲。14日,日军第十八师团追击部队攻入惠州南侧,惠州守军仅有451团,旅长何联芳率先撤退至增城与博罗交界的白面石,15日,惠州沦陷。
抗战忠烈祠(来自网络)
令人痛心的是,由于抗战时期战斗极其惨烈,加之记录条件有限、诸多现实制约,许多烈士在牺牲后只能就地安葬于战壕、散兵坑及战场周边的山坡之上。他们未能立碑,更不曾留名,在大亚湾阻击战中献出生命的绝大多数英雄,至今仍是无名烈士。随着部分阻击战旧址逐渐纳入城市建设,原始地貌发生了较大改变,致使烈士后人难以寻觅故地祭奠英灵。
衡山南岳忠烈祠(来自网络)
然而,不幸之中仍有慰藉——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”。如今,惠州大亚湾政府于霞涌街道园岭岗正式启动“抗日烈士纪念碑”建设工程,这些为国捐躯的无名英烈,终于有了共同安息与受瞻仰的圣地。
昔日硝烟虽已散去,但胜利的号角依然铿锵回响;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伤亡3500万人,国军(含八路军、新四军)在战场牺牲(负伤)380多万将士,是他们筑起民族的脊梁,是我们的国魂。我们今天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,是为了铭记历史,勿忘抗日惨痛记忆,勿忘国耻!奋斗之路未有穷尽,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始终召唤着我们。我们当从历史的深处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,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,在新征程上珍惜和平、不忘初心、砥砺前行、开创未来。致敬,英烈!